文化艺术品钱邮讲堂

通知

艺术品金融化将是中国艺术行业发展的新阶段
时间:2017/3/28
    对于艺术品金融化这个提法,可能艺术圈内的朋友并不陌生。这个提法大约是几年前出现的,但当时并没有引起业内的重视。比较多的是说“艺术品资产”这个概念,其实质是艺术品金融化的一种。从2011年开始,全国遍地开花的文化产权交易所、艺术品交易所等等,就是这一提法的勇敢实践。对于此,专家、学者、艺术家、拍卖行等从业人员各有看法,和任何一件新生事物刚出现时一样,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更多的人是持观望和谨慎乐观的态度。


 中国的艺术行业要实现大的发展,必须要走金融资产化的道路。而且,不光是艺术品,乃至整个文化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实现金融资产化。否则,还将停留在个人手工作坊的初级阶段,根本无法实现产业价值,无法适应中国改革创新的新局面。

  有人认为,艺术创作是个人思想和技法的结果,和金融资产化的集约化和标准化是背道而驰。这种看法实际是混淆了艺术行业的两个阶段。一幅艺术品的产生,当它还在艺术家头脑中时,只是一个想法,一个构思;当画家拿起笔,在纸上和画布上勾勒线条,描绘色彩,形成一幅作品时,是一件艺术品,其水平有高有低,有的具有收藏欣赏价值,有的则可能是垃圾。这一阶段,是艺术创作的阶段,可以说是艺术家的个人行为,是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的,是不可复制的,可以称为创作阶段。


  但是,当收藏家或者是艺术机构,从艺术家手里买下了这件艺术品,这件艺术品则已经转化为一件商品了,此后的流通、拍卖、交易都必将具有商品的一切属性。这一阶段,可以称为商品阶段。

  艺术品的金融资产化,本质是对商品阶段的金融资产化。这是其核心要义。这一阶段的金融化,不会对艺术品的艺术性产生根本性影响。如果画家看见自己的作品被金融化后,其内心开始浮躁,开始唯利是图,那也是画家个人的事情,并非金融资产化的必然结果。

  还有人认为,艺术品的不可复制性和非标准性,天然地就与金融化隔绝开来,是对立的。我倒以为,这只是个技术操作层面的问题。艺术品的收藏价值和增值可能性,的确在于其不可复制的特点。但艺术品的金融化,可以实行以作品面积来计量的方法,以实现金融化所必须的标准量化。这一点,平方尺作为中国画的计算方法,在艺术品金融化上是很有用处的。也就是以平尺,来作为艺术品金融化的尺度。比如,某某画家的作品,不论内容是花鸟,还是人物,总计有2000平尺,那么,这2000平尺的某画家作品,就可以实现金融化所必须的标准化和量化。银行等金融机构,不需要对每副作品的艺术性做分析,因为这种分析研判是很麻烦的,只需认准两个要素,一是作者是谁,二是多少平尺,就完成了金融化的前提条件。

  在艺术品金融化的道路上,实现艺术品的平尺量化后,还需要一个交易平台。文交所就是这样的平台之一。


  从好的方面看,文交所其实是中国在文化行业对全世界经济理论发展的一大创新和贡献。西方在艺术行业以拍卖行和艺术基金为主,还没有艺术品的交易所。而中国文交所的主要功能,就是实现了艺术资产化的转化,实现了艺术品的价值发现,实现了艺术成为新的产业热潮的可能。由于一些可以理解的原因,中国的文交所现象暂时处于低潮。但这仅仅是针对艺术品股票化的叫停,对艺术品的类证券化的叫停,而非对文交所的叫停。而且,艺术品的股票化和类证券化,就一定是洪水猛兽吗?以笔者之见,只要在国家的严格监管下,艺术品的股票化和类证券化,不仅不是洪水猛兽,相反,将对中国文化行业的大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正面引导作用。

  当然,作为承载艺术品金融化的平台,形式是可以创新的。

  值得欣喜的是,近期国内少数银行开始尝试针对艺术品推出一些新的服务,但似乎离艺术品金融化还有一定的距离。

  现在,国家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艺术品的金融化是否可以成为文化发展战略的抓手和支撑点呢?另外,庞大的资本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难以找到出口,难以实现投资回报,是否需要一个新的市场增长点,来满足其投资需求呢?其三,国内绝大多数的高校纷纷设立了艺术系,甚至八竿子打不着的工科大学都设有美术学院,每年培养出的艺术专业毕业生数以万计。这些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将来该以何谋生?原先的手工作坊式的艺术交易,显然无法承担日益紧迫的就业需求。